学霸,想成功也不易啊 凭实力实现梦想啊
近来,媒体上不断出现冠以“学霸”头衔的形象。重庆大学“学霸班”32人中有30人保研;71岁“学霸爷爷”到武汉大学蹭课,打算恶补一年俄语明年报考硕士研究生;“学霸宿舍”4人3年获奖117项,集体保送名校。在网络投票中,有近九成人表示“想要做学霸”。
时评:“学霸”激励当代青年自我拼搏
继与“土豪”做朋友之后,网上又掀起了一场与“学霸”为友的风潮。“学霸”已经由一个调侃称号衍生为学界楷模,可以说是“土豪”“富二代”等众多网络热词中的一份正能量。如今,“学霸”俨然成为了一个励志标签。何以励志?综观众多学霸形象,我们可以发现他们身上有一个共同点:凭借知识的力量实现自己的梦想。他们的成功并非因为智力过人,而是因为他们自强不息、严格自律。学霸们坚定的目标来源于对知识的追求与渴望;他们勤奋刻苦,运用自制力来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可见,“霸”之所在,源于执着的进取精神。
其实,任何时代都不缺少对知识孜孜以求的人,学霸形象何以能在当下广受追捧?究其原因,正是因为其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与教育现实。在贫富差距扩大的社会背景下,很多人开始质疑“鲤鱼跃龙门”的可行性,不少青年人只得躲在“拼爹”“富二代”等自创词背后自嘲。而当受教育的高成本与严峻的就业现实存在较大落差时,也催生了广泛存在的“读书无用论”。这些现实似乎都在质疑“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的真实性。
“学霸”的自强精神,是对“拼爹”心态与读书无用论的一种强有力反驳。频频出现的“学霸”,已经成为“知识改变命运”的代言人。“学霸”为当代青年树立了良好的榜样,凭借自己的努力实现梦想,也让人们看到自我拼搏仍然是一条可行的成才路径。
学生们以晋升“学霸”为荣,这是一件可喜的事。“学霸”这一励志标签可以激励更多青年人去追寻自己的梦想。与“土豪”和“大妈”不同,若“学霸”一词也能漂洋过海,它的释意肯定会是——形容自强不息、勤奋好学的中国人。
“学霸爷爷”是一面镜子
近年来,关于“高龄学生”的消息频现报端。无论是42岁终圆大学梦的湖南中医药大学学子崔胜强,还是头发花白再次进入象牙塔攻读临床医学的66岁治大爷,虽年龄、经历不同,但他们身上相同的是那种对知识的孜孜追求与渴望。
“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网友们纷纷表示,佩服“学霸爷爷”这种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
学无止境,知识从来不会拒绝愿意去学习和追求它的人,而教育更是不分年龄。但现实生活中,一些青年学子不珍惜宝贵的学习机会,或整天以电脑游戏和四处玩耍为乐,或认为学习的目的仅是为了对付考试。失去了进取精神,抛弃掉青春理想。“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头翁。”难怪有武大学子表示,“学霸爷爷”是一面镜子。
探索华人“学霸” 炼成之谜 天之骄子?
把华人归为“学霸”,绝非空穴来风。
在英国,华人参加英国普通中学教育文凭考试(GCSE,相当于中国的初中会考),取得的成绩远远领先英国白人和其他族裔学生。据英国教育部门统计,59%的华人学生GCSE数学成绩为A,而印度裔、英国白人、祖籍加勒比海的黑人和非洲裔的黑人学生数学成绩得A的比率分别为31%、16%、14%和8%。
不过,最令英国教育家们惊讶的是,华人学生的英语成绩比英国本土白人学生还高。去年GCSE考试中,29%的华人学生英语成绩为A,21%的印度裔学生拿到A,而只有15%的白人学生获得A。
英国教育部的统计还显示,华人学生除了数学、英语考试成绩优异,地理、历史、化学、物理、生物等其他学科得A的比率也高于其他族裔学生。
据美国大学理事会的调查,2012年共有35173名华人学生参加了SAT考试(满分2400分,考试科目包含阅读,写作和数学,每科满分800分,相当于中国的高考),他们的成绩非常突出,平均分高达1696分,在所有族裔中是最高的。华人学生的数学成绩最佳,平均分高达614分,写作平均成绩达543分,位列第一,阅读成绩则排在第二位。
在新西兰,近8000名学生参加了2012年奖学金考试,共有2344人获得奖学金。而在10名获得最高奖(Premier Award)的学生中,华人学子占据其中三席,成绩喜人。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