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合法的框架中施展
本世纪初,中国各地的“在家上学”因无法律依据而被逐个取缔。21世纪教育研究院认为,2006年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第十四条“自行实施义务教育的,应当经县级人民政府教育部门批准”的规定,为此后的在家上学预留了合法化的空间。
在台湾,一直推动在家自学法制化的陈怡光与波兰裔太太魏多丽,12年如一日在家教育一对儿女的经历,使人们看到了在家上学可以达到的程度。这对夫妇使用的“我+数学=聪明”趣味数学教材、“综合高效识字”学习用书、汉字游戏动画、英语有声童书,以及以闯关游戏晋级方式互动的多种学习软件,丰富和深化了在家上学的实践,同时极大地打开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视野。
孩子的社会化问题也一度困扰过杨鹏,因为孩子的阅读内容,很难与他人交流,导致朋友圈越来越窄。好在孩子自己设计了出路,选定了哈佛大学的专业,自然会有志同道合的同学和朋友。杨鹏与孩子制订了一套“学什么、怎样学”的计划,并且每周检查测评一次。孩子在这样的模式中学得很开心。
没有文凭就没有出路,国家不承认,学了也白学,这是非常多的家长和学生关心的话题。徐安苒认为,选择在家上学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比如想参加自考、想出国、想发展一些特长等。她自己选择的是出国,所以学的都是美国的高中教材,以及准备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在社会活动方面也尽量向这方面靠。她对自己信心满满:“在家上学的每一步都做得很扎实,一点没有放松,将来选择到美国上大学的签证不是问题,美国对在家上学的包容还是很大的。”
2013年8月,一批国内外在家上学的实践者和研究者在北京举行的“学在民间:在家上学多元教育国际研讨会”上达成共识:这种非学校化的、家长自助的教育类型,是对正规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是学习化时代一种崭新的教育探索。它有利于儿童的身心健康、个性发展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育选择和文化传承,以及多样化的教育模式的创新。
家长的教育责任要重大许多
当初,黄震是在彻底理解了“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比在重压下取得好名次,考上好大学更重要”之后,经过开家庭会反复研究、讨论,最终和太太一致决定让孩子在家上学。他说:“我要做互联网条件下跟孩子共同成长的伙伴。太太为此放弃了律师工作,三口人一道实施这个家庭成长伙伴计划。”
对于在家上学的孩子,所有家长肩负的教育责任显然要重大许多。李雅卿是两名在家上学孩子的母亲。她主持的台北自主学习实验计划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亚洲最好的另类教育之一”。无数家长问过她:“我的孩子可以在家自学吗?”她总是坦诚相告:“孩子适不适合在家自学,要看他的父母和环境。太过自信或没有自信的父母,歪曲民主或误解自由的父母,若让孩子在家自学,恐非亲子之福。”
显然,她不认为在家上学适合所有的孩子。外在的学习资源,父母可以依靠自己的条件来创造,而更重要的是理念,以及由理念而产生的实践力。直白地说,就是身为父母先要自问“我想培养什么样的孩子”,再来了解“我的孩子是什么样的小孩”,然后才是在家自学环境的创造和资源的寻求。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育与人类发展系主任刘云杉认为,在家上学应该是生命教育、情感教育和生活教育的结合,家长要让在家上学的孩子感到自在、得到尊重、有所成长。只有与制度化学校特征互为补充,而不是排斥、替代的在家上学,才能有一个良性的发展。
“乍一看,我们身为父母在家教小孩都是用非所学,但即使我们抛开本科专业换‘跑道’,每天也要用到大学里学过的研究方法和沟通方式。”魏多丽夫妇坚信,“在这个国际化的世界,知识成了唾手可得的大宗物资,最重要的是怎样学,因为错误的学习态度会影响孩子一辈子,使他们没有能力面对新的挑战。孩子需要的长期竞争力,是在面对没人提过的问题时能自己设法找出答案的过程中培养的。”
“过往的学习经验是我们日后继续选择在家教育孩子的一颗定心丸。”魏多丽说,家长用什么方式教,孩子学什么科目以及能在短时间内答对几道难题都真的不重要,既然考试测不出孩子的潜能和特质,家长就没有必要对孩子的测试成绩焦虑,重要的是一定要坚持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对于在家上学,当前大陆的很多家长还在形而下的层面运作,其实最根本的是要找准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中央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特别强调,选择在家上学的家长难免有自身的局限,如果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只是家长没有经过诸多实证的主观认定,那么孩子在家上学的前景就不会看好。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