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碎花钵没有撒谎逃避责任
2010年圣诞节,凌晓明与朋友在一家餐厅的包房里用餐,小小和朋友的孩子在包房外玩。正当凌晓明结账时,听到走廊里“呯”的一声,几秒钟后小小跑进包房,面带羞涩和担忧。
“小小,什么声音啊?”凌晓明问。“花钵摔破了。”小小回答。凌晓明蹲下来接着问“是谁摔破的?”“是我。”小小承认。
“宝宝,首先爸爸表扬你,因为你告诉了我真实的事情;其次爸爸批评你,公共物品不要轻易去碰。”小小恢复了些平静,告诉凌晓明他是用手拉叶子时带倒了花钵。
“从他身体看没有受伤,但吓着了,因为他知道闯祸了。”凌晓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小小可能很难相信自己一开始并没责怪他,反而表扬了他。“诚实远比赔个花钵重要,我欣喜于他的表现,好动的孩子不可能不犯错,但敢于真实地表达,有意识地认错,我就足以为他承担这些成本。”
学会
自理
日记摘抄
“许多事情,都可以想办法对孩子进行引导,通过我和宝宝的相处中发现,孩子的心和动作为发散性的,贪玩、好奇、搞笑等成分都存在,关键是局限思维的大人如何去积极引导,是遏制住他多维的思想?还是善于去延续并引导?”
———2010年11月10日
爸爸病了儿子倒水拿温度计
2010年,小小4岁。凌晓明回忆,8月的一天中午,陪儿子午睡时感觉头部有些阵痛。“小小,爸爸头痛,可能是生病了。”凌晓明对身体不舒服没有隐瞒,把实情告诉了儿子。
“小小当时说‘那就去医院吧,我叫120来’。我告诉小小,躺一会儿就可能好了。”凌晓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没想到小小接着说“爸爸,我给你按摩吧”,并用双手在他的头部和颈部胡乱地按起来。“看来平时我给他按摩时,他也学到点。这时我的头部已经不痛了,反而想看小小还会什么东西。”
“小小,你叫我去医院,那你怎么办呢?”
“我也跟着去呀,让我照顾你吧。”小小的反应很快。
“爸爸,我去给你倒点水吧。”小小接着说。凌晓明担心小小倒水时的安全,便以不渴婉拒了。不一会儿,小小又拿来床头柜上的温度计说:“爸爸,量个体温呀,要不就吃些药吧。”一会儿又说“爸爸,你要坚强哟,加油,爸爸”……
“我当时真的太感动了,应对生病的步骤宝宝全都用上了,我太佩服他对生病过程的留意和理解了。”凌晓明说。
小黑板记录儿子每天的表现
凌晓明家的墙壁上,有一块长60厘米、宽50厘米的小黑板,上面是他给小小做的“每日表现一览表”,内容既有洗碗、叠被、扫地等家务,又有写作业、在校情况等学习表现,还有看电视、情绪控制等内容。根据小小的表现,从高到低用“坦克”、“√”、“0”和“便便”来考核。“考核的内容需要阶段性调整,如果小小对某一项已经做得很好,我就会换成其他内容来考核。”
去年5月小小满6岁,凌晓明开始有意引导他的自理能力。“按照他能够自己干的事,我制定了三四项内容,比如洗碗、叠被、扫地、洗毛巾。他的确在按照我设定的项目去努力。”凌晓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比如洗碗,小小就坚持得很好,在自己结束这个项目之前,小小坚持了半个月。每次用餐后,小小都会收拾自己的碗勺直奔厨房,像模像样地洗碗。
“小小的表现比那些来我家作客的大人还要好。我70多岁的父母在准备晚餐,那些大人没有端菜,吃完了也没说要去洗碗,相比之下,小小显得要懂事得多。”凌晓明说。
学会
自控
日记摘抄
“宝宝,除了这件事上老爸印象中基本上没有向你撒谎过,请理解老爸的心情和感受。克制力和忍耐培养也是人的成长中很重要的素质养成,你会在成长道路上不断去实践,爸爸祝福你会成为这方面的勇者。”
———2011年8月22日
保护视力主动提出不看电视
每个孩子都有看电视、玩手机的习惯,小小也不例外。
凌晓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前年小小视力开始下降,需要佩戴眼镜纠正。“让他看电视容易,关电视却难。”凌晓明说,关电视时小小往往要撒娇耍赖哭闹。
怎样才能让小小控制好看电视的时间?凌晓明第一次对小小撒了谎:“宝宝,天气太热,电视开久了会发烫,发烫后的电视必须关掉休息,否则爆炸了很危险,今后你就看不了了。”然后,凌晓明让小小试着摸电视机感受温度。小小摸后相信了,主动关掉了电视。
“之后的一天晚上,家里来了四位客人,由于我没空陪他,就提出让他看半小时电视。”凌晓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当他正要伸手打开电视时,小小阻止了他:“爸爸,我不看,我要坚持。”
“是不是哟?真的不看吗?”凌晓明半信半疑。
“真的,我坚持吧,这样对眼睛好。”小小的回答很坚定。
抵制诱惑坚持跑完步再玩耍
因为长得较胖,凌晓明和小小经常晚饭后到学校大操场锻炼,锻炼前他们要先绕操场跑一圈活动活动。跑圈的过程中,凌晓明时常故意拉后,让小小享受领先的快乐。有时两人也边跑边聊天。
由于操场里有许多小伙伴玩耍,每次进操场对小小来说都有一种诱惑。“但小小都能控制住自己,一定要在跑完圈后再与小伙伴们玩。有时我考验他说不跑圈了,他却对我说‘我们拉了勾的,不跑圈就是猪八戒哈’。”凌晓明对重庆晚报记者说。
儿子的感受
“爸爸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
“我爱爸爸,他是我心目中的大英雄。”昨天傍晚,面对重庆晚报记者提出的“你心中的爸爸是个什么样”的问题,正准备跟爸爸出去锻炼的凌梓洋这样回答。
为什么爸爸是大英雄?凌梓洋没有明确回答。不过,他向重庆晚报记者提到,今年他过生日时,爸爸买好生日蛋糕,让他拿到班上去和全班同学一起庆祝。
“爸爸过生日时,你送过礼物吗?”重庆晚报记者接着问。小小摇摇头,又补充说:“虽然没买什么特殊的礼物,但我会把零花钱用来给他买个小蛋糕,我现在已经存了100元了。”
父亲的感受
“以朋友姿态走进他的世界”
凌晓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从讨厌刷牙到养成刷牙习惯,从不承认错误到渐渐有了担当;从不懂关心到开始感恩别人……小小在改变,自己也在改变。
凌晓明强调,自己的改变不是个头,而是自己的心理年龄。除了父子关系,他和小小还是无话不谈的朋友。与孩子做朋友,说着容易做起难,除了要把大众的语言儿童化,还要陪着小小一起做游戏,一起锻炼身体,一起上兴趣班……为了打开小小的思维,他还要给小小当学生,让他给自己讲故事。“有一次自己太困,以至于‘听课’时睡着了,为了惩罚自己不认真听讲,我自罚在操场跑一圈。”凌晓明告诉重庆晚报记者,他和小小约定,小小的朋友就是他的朋友,“我在努力以朋友的姿态,走进小小的世界。”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