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成作业后,请家长检查签字。”不少老师布置作业后都会提出类似要求。“家长签字”是目前学校教学中常用的手段,是家庭、学校联系的一种方式。不管是大考试、小练习,还是作业、背书,老师都会要求“家长签字”。虽然这已成了家校合力教育最习以为常的形式。殊不知,在大多数学生眼里,这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在不少父母眼中,更是一种责任的转嫁。
学生“重担”影响“成长”
对学习稍差点的学生来说,“家长签字”并不是一件好事。尤其是遇到一些教育方式相对简单粗暴的家长,动辄恶语相加、拳脚并用,这更会让学生在精神和肉体上受到伤害。学生因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惧怕考试,厌恶学习。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为了逃避父母的责难,更是不惜用欺骗的方式——假签名。他们自己模仿父母的笔迹,在签名处写上父母的名字,当然,尽管他们模仿得很吃力,还是逃不过老师的“火眼金睛”。
家长质疑责任“转嫁”
学生家长黄女士说,从孩子就读一年级开始,她每天都要在各种本子上签名,到现在已有4年。黄女士对签名这项“功课”,也从“自然而然”变得“有些厌烦”。“签名意味着我已过目,孩子的作业本,我都要仔细地看一遍,发现哪里错了,或者哪儿没有学好,我就得教他,然后再找题目让孩子做。”黄女士表示,她渐渐地充当了陪读兼“辅导老师”的角色,孩子每天的作业本很少有错。但黄女士感觉,老师并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实际学习状况,老师已把教学压力和责任转移到了她的身上。
“作业是给学生布置的,检查作业的任务该是老师的。而今却通过‘家长签字’将这个任务转嫁给了家长。”市民李女士告诉记者,虽然老师提出“家长签字”时没有要求家
长把作业中的错误完全改正,可一旦作业中出现错题,老师就会表达出“家长怎么不负责任”的意思,让孩子和自己都很难堪。所以,她每天下班后,都要仔细检查孩子的作业,碰到已经忘记的知识,她还要重新学习,再教给孩子。与李女士持有相同观点的家长担心,家长把孩子作业中的错误都指正后,老师还怎么能发现学生真实的学习情况。
郑女士直言,她会在作业本上签名,但不会“越俎代庖”。她说:“我女儿班级里有个孩子,每天的作业都是爷爷检查后给爸爸检查,爸爸检查后再给妈妈检查。每天3道关检查作业,作业做得不错,可是学习成绩并不理想。”
老师“签字”沟通“家校”
“在作业本上请家长签字,是为了让家长了解孩子的学习进度,更好地配合学校工作。”不少老师表示,部分学生容易漏写作业,家长每天检查作业后签字,能够起到监督作用,有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家长在家里替孩子“抓差补缺”,还可避免孩子学习落后。
大多数老师是比较主张“家长签字”的,他们认为这是家校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的有效形式。这样做可以让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以便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督促。这就好比给教学加了“双保险”,更有利于教育孩子。但要提醒家长的是,在作业本上签名时,如果把学生的作业检查得太仔细了,容易养成孩子的依赖习惯。此外,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应该看作业的字迹是否潦草,学习态度是否端正,这些才是孩子能否读好书的关键。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