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论“读书无用”
9月1日 22:52
【读大学目的是什么?】 有人说,中国人上大学有三方面考虑:一是为提高自身能力、素质;二是觉得上大学名声好,有面子;三是为混一张文凭上大学,在当前学历社会,只有文凭才能找到像样的单位。如果为了后两个目的,上不上大学真是值得探讨,如果为了第一个目的,上大学还是不二选择。
9月2日 08:00
【读书无用论卷土重来?】 在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读书无用论”重又抬头。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新难题:高昂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毕业后又面临就业难题……知识改变命运遭质疑。“奋斗18年才和你坐在一起喝咖啡”,一句话引起万千共鸣。
9月2日 18:43
【人民微评:别用金钱衡量读大学】 成都女孩玲玲考上大学本科,父亲拒绝供其读书,认为“上大学无用,捡垃圾都比读书强”。读了大学,不代表立马就能实现逆袭,但不读大学更难华丽转身。别把读大学简化为一场必须变现的商业买卖,大学所带来的宏阔视野、丰盈见识以及价值观的塑造,不是金钱所能衡量的。
9月2日 19:10
【有钱的不读书,读书的钱不多?】 大学肄业的乔布斯、盖茨常被用来证明“读书无用”,但显然这只看到了表象。据美国所做的一项调查,在加州富豪聚集的贝弗利山庄,平均每个家庭的图书拥有量是199本,而周边康普顿和沃茨等贫困地区,平均每个家庭只拥有0.4到2.7本书。
9月2日 20:21
【人民微评:读书无用论是一种功利心态】 越来越多的人将“难就业”与“大学无用”相勾连。“读大学”就等同于“包分配”、“铁饭碗”?这本是旧思维,与大学精神相悖。“止于至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先哲的思想告诉我们:大学要真正“大”学,以莫问前程的心态,自然不会“无用”。(据人民日报官方微博)
忆史
三次“读书无用论”思潮
新中国成立至今,一共出现过三次“读书无用论”的思潮。
第一次是在“文革”后期,以张铁生交白卷上大学为高潮,那些年“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语,不学ABC,照样干革命”,成为广大青年的口头禅,学校停课,学生停学,知识分子是“臭老九”,成为批斗的对象。以大老粗为时尚,越穷越光荣。
第二次出现在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最典型的口头禅就是“造原子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由于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许多没有读过多少书、又没有进入国营事业集体等等所谓“单位”的人,首先进入了个体户的行列而勤劳致富。由于体制等原因,教授、医生、教师、公务员、工程师等依然在单位拿着固定工资,收入差距十分明显。
如今的“读书无用论”首先从农村出现。过去靠高考改变命运的农村青年面临无能为力的几大难题:比如,高昂的学费让贫困家庭难以负担,以及花费巨额费用大学毕业后却找不到工作。在一些农村学校,放弃高考的高达三成。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