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让数学教学与孩子的生活实际紧密结合,是数学教学的根本宗旨。下面谈谈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做法:
一、语言生活化是理解知识的基础
斯托利亚尔曾说过:“数学教学也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数学课,内容比较抽象,教师的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的重要手段。教学《两数相差多少的应用题》时,对例题:“小明门前栽了25棵杨树,杨树旁又栽了9棵柳树,杨树比柳树多几棵?”第一次教学,我要求学生说出:25表示25棵杨树,9表示9棵柳树;杨树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和柳树同样多的9棵;另一部分是比柳树多的,从25棵杨树里去掉与柳树同样多的9棵,就是比柳树多的16棵。生硬地用这套严密的、抽象的语言分析题意、理解题目,其结果学生越学越糊涂。课后学生脑子里全是生搬硬套语言叙述,面对失败,一筹莫展。转换思路又上了一节,让学生这样理解:“杨树多一些,柳树少一些,从杨树25棵里去掉柳树9棵,就是杨树比柳树多的16棵。”这样的表述顺应小学生思路,适合小学生的经验基础,学生觉得学得轻松,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情境生活化是提高学习积极性的途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多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带着生活问题走进课堂,使他们感到所学的内容与生活实际息息相关,让他们认识学习能够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三年级下册的乘法教学中关于电影院座位的计算,农村孩子几乎没进过电影院。教学时我将学生带进学校食堂,让学生算一算学生餐厅的座位,走进餐厅,学生们数着、算着,积极性空前地高涨,这样就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望。在教学相遇问题应用题中,我让学生登台表演,学生很快理解了抽象的数学术语,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高效率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三、例题生活化是引导学生打开数学大门的金钥匙
教材中的例题是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而设置的。充满时代气息和生活色彩的例题,是通往“书本世界”与学生“生活世界”的桥梁。在教学“减法简便计算”时,我利用多媒体把例题创设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情境:宏宏的爸爸拉了一车小麦在粮油店卖了323元,又买了198元面粉。邻居张大伯拉的玉米买了465元,他又买了397元的油。他们怎样付钱才能更快?这样赋枯燥的数字以“生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也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四、练习设计生活化是发挥创造性的前提
课后练习的生活化,可以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初步的实践能力。在教学“统计图后”后,我让学生回家调查村里近3年现代家电的现实情况,分类列表统计出数量。再画出条形、扇形统计图反映出增长情况。这样让数学走入生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习数学,让数学课堂走进学生的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作者单位:陕西省洛南县石坡镇中心小学)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