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暑期实践变了味?半天听报告 其余时间去旅游

2016-08-03 13:06  北京晚报

眼下正值暑期,大学生纷纷深入基层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有田野探访,也有工矿调查。社会实践给了大学生学以致用的机会,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和经验。不过,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流于形式,甚至成了变相旅游。

林峰是东部某省的一位乡镇公务员(课程),因为所在乡镇乡村旅游、农产品加工出口等产业特色鲜明,每年都要接待大量参观访问、考察调研活动,其中不少就是来进行社会实践的大学生。从今年7月中旬到现在,他已经接待了4拨不同高校的大学生实践团队,一拨来自北京,3拨来自本省。对于大学生社会实践,他感慨颇多,“去田间地头蹚一蹚水、摸一摸泥巴的少,会议室听介绍的多。”他说,一支实践团队在他们这停留3天开展调研,结果他们就第一天上午听了报告,“下午就问我们哪里好玩,然后就集体组织采摘、漂流去了。”

身为80后大学毕业生,林峰也能理解现在的大学生几乎已经没有接触过农活儿,对农村生活、农业发展也没有太多理解。深入乡村调查,本是一个了解“三农”的大好机会,却被这些95后轻易地浪费了,“我觉得有些可惜。”林峰说。

大二学生小李和同学这个暑假去了青海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调研,为此他们还专门从学校申请到了一笔经费。小李说,选择青海,除了这里是三江源头,比较好出调研成果外,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想和同学去看看塔尔寺、青海湖和门源油菜花海。原本她们的行程是先考察调研,最后两天旅游转一转,但是同伴认为三天玩不过来,经过商量,最终确定前面3天考察,后面5天都去旅游。小李说,本科生的社会调研要求不高,她们去当地政府部门听听情况,再上网查一查资料,“写一个报告问题不大”。

记者也采访了一些高校的院系负责人,他们都表示对于大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很重视,大二年级的学生都需要在暑假期间进行社会实践,新学期开学要上交报告。不过一些负责人也坦言,很难监管学生在具体实践时都去做了些什么,“他们的课题五花八门,我们的老师不是杂家,也没有精力去当地一一核实,全凭学生自觉。”一位院系党委书记说。

教育学博士侯正方认为,社会实践本是大学生补足课本和社会认知的重要环节,现在出现流于形式、变相旅游的现象,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考核措施,人人要参与却没有人人都考核,应该通过学生报方向、老师定课题、全程有跟踪、报告有答辩结论等措施从严考核管理,“应该像对待毕业论文那样,纳入学分,这样社会实践才能落到实处。”(张航)

(北京晚报)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新学期 新希望 ——西安市第五保育院召开新学期工作大会

2016-08-03 09:00阅读

西安人上半年海淘人均消费4500多元 爱海淘居家用品

2016-08-03 07:34阅读

在西安120㎡房子 晚装修一年或损失51681元

2016-08-02 15:48阅读

西安解放门街道办民情恳谈会开启“开门管城”模式

2016-08-01 22:01阅读

中共西安市人民体育场党总支开展“最佳党日”红色教育活动

2016-08-01 09:56阅读

2016年加拿大公立汤姆逊大学1+3国际本科班招生公告

2016-07-30 21:01阅读

西安车主注意:8月1日起明城墙内停车全部采用电子支付

2016-07-30 22: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