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五年大学生记者训练营“勾勒”央企新形象

2016-08-01 09:05  中国青年报

7月25日至28日,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高校的17名大学生记者组成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以下简称“训练营”),走进位于四川北部的元坝气田,实地探访迄今为止世界上地质埋藏最深、开发风险最大、建设难度最高的酸性气田。

这是训练营的第10场集体采访活动。在过去5年中,已有海内外高校的163名大学生记者成为训练营的成员。他们先后走进中原油田、胜利油田、镇海炼化、茂名石化、涪陵页岩气、九江石化、鄂尔多斯大牛地气田、塔河油田等,坚持“用脚采访、用笔还原”,采访和传播中央企业中国石化一线员工的苦乐与追求。

他们走出宿舍,走下网络,走进央企的生产现场,掀开央企的神秘面纱,直面针对央企的各种争议,求真相、求真知、求成长。与此同时,受访的中国石化以全新的形式搭建了与公众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有效沟通渠道。

搭建央企与公众沟通的新桥梁

“一提到国企,大家脑海里最先浮现的常常是:待遇好、福利好,铁饭碗,特权阶级。”参加第四期训练营的时候,华中农业大学学生彭楚乔坦言。

7月25日,在最新一期训练营的开营仪式上,家住安徽安庆的安徽大学学生钱蔚波则表达了她本人对当地石化企业是否影响人体健康的担忧。

中央企业内部到底是什么样子?央企是不是就靠垄断发财?央企员工是不是养尊处优?事实证明,由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公众对央企存在诸多疑惑甚至误读。以石化企业为例,它们在互联网上被一些网友贴上了“不安全、不环保、不开放”的标签。

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发布的一则报告显示,长期以来,央企在保持媒体高曝光度的同时,不得不接受公众舆论的低认同度。舆论对央企福利、收入的片面放大,加重了公众误读,使公众与央企之间的隔阂不断加深,甚至形成恶性循环。

2012年5月31日,中国青年报社开展“青年态度·央企社会责任评价”项目,力求搭建中央企业与公众沟通的新桥梁。项目启动以来,报社积极开展读者走进央企活动,力求创新央企与利益相关方的沟通方式。

同年8月,作为“青年态度·央企社会责任评价”的子项目,由中国青年报社、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中国石化集团公司联合主办的“全国大学生记者训练营”正式启动。

训练营面向海内外高校选拔大学生记者深入中国石化基层一线岗位,与石油产业工人和技术人员同吃同住同劳动,在职业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以第三方视角采访观察中央企业运行情况和央企员工的生存状态。

中国工业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智库秘书长、国家社会责任标准起草组专家王晓光说,通过大学生的视角,广大公众看到了真实的央企,体会到央企人的酸甜苦辣,搭建了企业与社会理解信任的桥梁,这是媒体履行社会责任的成功范例。

像“闯入工业奇境的爱丽丝”一样打量央企

看到训练营招募大学生记者走进中国石化的采访活动,钱蔚波报了名,她希望借此机会了解石化企业内部的运转情况,带着疑惑寻找答案:“我想知道家乡的石化企业对我们的健康到底有没有危害。”

7月25日至28日,钱蔚波来到元坝气田。在这里,她与采气厂、净化厂等各个环节几乎零距离接触,也把疑问抛给了她所遇到的中国石化员工。

5年里,训练营满足了很多像钱蔚波这样的大学生记者对中央企业的好奇心。探访企业生产现场的时候,他们像“闯入工业奇境的爱丽丝”一样,仔细打量工业发展的壮观景象。

到镇海炼化采访之前,来自广西大学的朱新欣对炼化企业的印象是这样的:炼化企业即使再怎么倡导绿色环保、节能减排,也会带来严重的废气、污水和呛人的异味,那里的天空应该是污浊的、灰蒙蒙的,沾染着工业化不可避免的劣迹。

但走进厂区后他发现,自己原先的印象错了,他看到恢弘庞大的烯烃部生产装置的同时,也看到了蓝天白云、飞翔的白鹭,这一切让他感到惊讶。

在职业记者的带领和指导下,训练营的大学生记者写出了一篇篇视角独特的报道,把现代工业的传奇变成了图片、文稿和视频。

在《中国第一块页岩气田是怎样被发现的》报道中,清华大学的崔婧哲和电子科技大学的任星宇记录了中国第一块页岩气田发现时的欢喜场景:“看到岩心上冒出的一个个气泡,那一刻我兴奋得忘记了一切,赶紧用手机拍照片、录视频,兴奋的样子我自己都形容不出来。”地质工程师夏维书回忆说,“那心情,就跟当了父亲一样,因为看到了希望——这是梦寐以求的页岩气啊!”

同时,大学生记者也感受到了在央企工作的酸甜苦辣。在胜利油田的一个采油厂,来自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卫诗婕见证了“连洗澡都奢侈”的工作环境,那里没通自来水,没有水洗手和冲厕所,仅有的水资源只能用于炊事。

即便是普通的加油站,大学生记者深入采访后也感触良多。暨南大学的蔡敏瑜说:“‘加油八步’的全程让我紧张不已,作为石化伸向社会的实体触角,加油站员工除了每日辛劳工作外,还要应对不时出现的突发情况”。

在胜利油田体验坚守的不易,到涪陵页岩气感受强国的自信……5年10场训练营,让大学生记者收获颇丰。

曾参加过训练营的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王君超说,过去只通过媒体关注过国企舆论风波的在校学生,有机会带着“问题意识”,深入企业第一线“求真相、求真知”,不仅进一步了解了国情,也对国企和普通职工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有助于他们实地调研素养和辩证思维的养成。

“想过了,再说话;看过了,再表达”

求真相、求真知、求成长——这是训练营启动初期主办方定下的宗旨。作为主办方的中国青年报社和中国高校传媒联盟,希望通过训练营为大学生搭建学习成长的平台。

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的刘翼豪说,新闻工作与科学工作有共通的地方,都是探寻真相,科学是探寻万物的规律,新闻是探寻社会运行的规律。希望通过5天的训练营,我们能够深入了解并向公众客观传播中央企业发展的真实状态。

中国石化则希望通过这种坦诚沟通的方式,让青年大学生建立起对央企的理性认识,同时也期待年轻人对央企的发展提出意见建议。

针对社会关注的一些热点问题,在训练营活动开展期间,中国石化方面没有回避,而是向青年大学生进行了积极回应。

2013年和2014年,在一些地方PX项目纷纷遭遇争议和质疑的时候,训练营先后组织了两批大学生记者走进镇海炼化、茂名石化,直面争议,带着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到石化企业的现场寻找答案。

因为PX争议,中国传媒大学学生吴昊一度对位于宁波的镇海炼化产生了消极的印象:当地的污染一定很严重,环境一定很差。出发之前,自称“不是PX项目歌颂者”的郑州大学学生秦璇罗列了一大堆问题,准备“来一次彻彻底底的调查与审问”。

中国石化给了同学们“调查与审问”的机会,所有受访的企业领导和员工都没有回避大学生记者提出的问题,创造了“最接近事实”的采访条件。

在镇海炼化的废水回用装置前,大家品尝了经过多重净化后的纯净水。在厂区内,工作人员没有直接回答大学生记者对石化企业污染的提问,而是指着在厂区生活的白鹭说,“让白鹭回答你的问题”。

那次采访之后,秦璇承认“当初自己想得太过简单与幼稚”。她意识到,有些事情就像一场狂暴的台风,只有站在台风眼,才能获得最平静的真实。

在每场训练营结束后的分享会上,很多同学表示,通过训练营,自己形成了对社会的独立判断和真知灼见,并巩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认识。来自南开大学的李劲然甚至给自己立下了发表言论的规矩:“想过了,再说话;看过了,再表达。”

5年来,训练营构建了央企与公众沟通的一个新模式。中宣部曾评价训练营“开创了央企持续影响大学生群体对央企理性认知的先河”。在王君超看来,受访企业带着开放的心态,接受大学生的“质疑”,坦诚与他们交流各种问题,有助于国企增强社会责任和公众传播意识。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西安环保提高冒黑烟车举报奖励标准 可微博或微信举报

2016-08-02 07:03阅读

陕西省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半年工作会议在西安召开

2016-08-01 06:48阅读

西安暗查臭氧污染10家企业被责令停业整改

2016-07-30 08:47阅读

以学促做,知行合一,争做合格党员

2016-07-29 11:02阅读

西安打造秦岭“生态慢行体验区”将建九个驿站

2016-07-28 23:31阅读

高考录取全程电子监督 记者探访山西录取现场

2016-07-28 11:18阅读

西安中考周末开始录取 录取结果分批次公布

2016-07-28 09:01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