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好保障能打胜仗的“法律尖兵”
部队的涉法难题,就是军法系人的攻关课题。
为了让更多官兵掌握和运用法律知识,军法系人组织编写《军队法制宣传教育读本》《治军的铁律》《二十一世纪军人法律手册》等教材和普法读本,编辑制作《军人与法》《军营红绿灯》等系列教学片。他们坚持为兵服务,开通“依法维权直通车”,帮助基层部队解决涉法问题,有效维护军队和官兵的合法权益。
部队的使命任务拓展到哪里,军法系人就把法律保障延伸到哪里。他们结合部队参与抗击非典疫情、抗震救灾、抗洪抢险、反恐维稳等重大任务,梳理相关涉法问题并拿出对策办法,为部队依法行动开辟法律通道。在联合国维和、远洋护航、中外联合军演等重大军事行动中,他们针对遂行任务中可能出现的对外交往、武力使用、权利保障、事故案件处置等棘手问题,总结编写《应知应会法律知识问答》《涉外法律法规汇编》。
2011年,军法系人针对我国周边各种事件频频发生,领土主权、海洋权益争端明显升级的情况,认真研究相关国际法和一些国家做法,向有关部门提出我国应划设防空识别区的建议。2013年11月,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后,引起各方广泛关注。面对个别国家罔顾事实无理指责,军法系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列举世界上已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防空识别区的事实,从法理角度阐述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合理性正当性。
军法系人身在校园,放眼全球。海湾战争、北约空袭南联盟、车臣战争、9·11事件、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利比亚战争……面对一次次全球瞩目的武装冲突,他们以“大国智库”的使命担当,潜心钻研、集智攻关,形成一份份有法理分析、有实际举措的研究报告,呈报党、国家和军队的最高决策层,提交的《关于成立国际人道法国家委员会的建议》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牵头起草的《战时军事行动区国际人道主义救援管理条例》案文填补国内空白。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
2014年9月22日,来自全球58个国家的83名高级军官和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代表首次齐聚中国、齐聚西安政治学院。由红十字国际委员会与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军事行动国际规则高级研讨班”在这里举行。
研讨班以“军事行动规则”为主题,聚焦作战,贴近战场,共设置5个班次,由中国、美国、俄罗斯等军事大国高级军官任教。作为这次会议的东道主,军法系人隆重介绍推广我军武装冲突法研究、传播和教育训练的做法及成就,充分表达武装冲突法领域的中国理念,扩大了我国我军的影响力。
在国际舞台发出“中国声音”,是军法系人20多年的不懈追求。1991年11月,老一代军法系人首次走出国门,赴日内瓦参加武装冲突法教学研讨班。起初,一些国家代表对中国军队的法制建设比较陌生,当听完我军依法治军的理念和成就时,大为赞赏。依据多国代表的意见,主办方又计划外安排中方代表进行两场专题发言。红十字委员会专家预言:中国一定会成为国际传播武装冲突法的中心和培训武装冲突法教官的基地。
从那以后,军法系人坚持面向国际舞台传递中国军法,他们赴美国、瑞士、澳大利亚等国参加武装冲突法国际学术交流和竞赛活动,赴刚果(金)、黎巴嫩等国家和地区执行国际维和任务,参加《联合国特定常规武器公约》缔约国集束弹药问题政府专家组会议、红十字国际委员会“规制军事行动国际规则高级研讨班”、美军太平洋总部“国际军事行动与法律年会”。
自1999年起,军法系人连续举办9期国际“武装冲突法教官讲习班”,邀请红十字国际委员会总部及驻东亚地区代表处官员、日内瓦大学教授等一些国际知名专家来院讲学,介绍军事法学国际学术动态。作为我军对外开放单位,他们接待了美国、俄罗斯等外国高级军法代表团来访;2004年,他们成功举办“当代武装冲突法——现状、展望与训练”亚太地区研讨会,被国际红十字会称为“东亚地区武装冲突法培训基地”。
2014年3月,在日内瓦“中欧网络安全对话”会场,十多个国家的与会代表围绕“网络安全信任措施”议题的争辩,进入白热化。僵持之际,作为中方代表,军法系武装冲突法教研室主任朱雁新以武装冲突法的基本宗旨和原则为依据,驳斥某大国试图通过强权推广所谓新规则,以此洗白自己,打压其他国家的行径。这一发言受到多国代表的认可和支持。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