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热不均 “宁挣月薪千元,也绝不干伺候人的活”
29日的洽谈会,2、3、4号馆主要是外省和本省的教育培训岗位,5号馆多是民营企业和服务性行业的企业。多数怀揣简历的毕业生认真地、一个不落地逛完2、3、4号馆,进5号馆草草一看,就撇撇嘴退出来了。
“5号馆里没有你感兴趣的工作吗,怎么这么快就出来了?”记者问求职学生小王。
“感觉这个厅里都是企业,我想去学校或者培训机构工作。”小王说,“还是首选当老师。”
“你是师范毕业生?”“不是,我学市场营销的。”“5号馆里很多企业在招营销、销售类人才啊,应该和你的专业更对口吧。”“不说了,反正我干不了。”小王摆摆手走开了。
宋寒光,吉林省鸿赫汽车服务有限公司(1886快车道)总经理,昨天也到现场招人,招聘展位就在5号馆。“一上午就收到两份简历。”宋寒光说,“我感觉很多学生不够务实,宁可到社会上的一些培训机构干个文职,当个月薪一千多元的‘穷白领’,也不愿意放下身段进企业,当个起步工资就三千元的接待员或销售员。”
“你分析过为什么吗?”记者问。“根源还在于教育。”宋经理说,“现在大学的专业很多是不对口的,大三、大四虽然都有实习,但还不够接地气。比如长春是个‘汽车城’,但大学里几乎没有汽车服务、汽车营销、销售顾问等专业,这些专业一般在中职、高职。但从企业的角度说,为了长远发展,我们需要聚集一批高学历、高素质的服务型人才。”
“还有就是,很多求职学生的想法从一开始就有问题,一方面想有个稳定的工作,另一方面还不想付出太多。这肯定违背市场经济规律。”宋寒光补充说。
“只招男生” 让女性求职者感觉被歧视
洽谈会上,本地某高校开出“招团委书记”的岗位需求,要求有相关工作经验,最好在学生会工作过。
应届本科生毕玉卓看到非常高兴,她在校期间一直是学生会骨干,长期担任学生辅导员,有文艺和体育特长。“我想应聘这个岗位。”毕玉卓信心满满地对招聘负责人说,伸手递上自己的简历。“对不起,我们这个岗位只招男生,你看后面括号里写着呢。”该负责人冷冷地说。
“为什么只招男生呢?女团委书记不行吗?”记者问。
“这个……”负责人笑着说,“学校团委都是女的,现在就需要一个男书记。”
记者注意到,该校招聘岗位需求表上还招一名秘书,“要求男性,身高1.70米以上,专业不限,本科以上学历。能适应经常出差。”“怎么这个秘书职位不但要求男性,还要求身高啊?”记者问。“因为我们学校董事长是男的,秘书当然得是男的了。至于身高,不到1.70米能当秘书吗?”该招聘负责人反问道。
被招聘方以性别原因拒绝,让毕玉卓很难接受:“确实有点被性别歧视的感觉。我觉得自己从性格、经历、特长等方面都很适合这个岗位。”
记者又随机调查10名求职的女大学生,有8人表示在求职中遇到招聘信息上“仅限男性”或“男性优先”的情况;还有1人表示,曾在求职时遇到招聘方对女性求职者提高学历要求的事。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