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高校开始
削减招生计划
其实,这份榜单江苏早在2013年就曾公布,江苏某高校体育学院教授表示,针对社会体育专业存在的问题,也在酝酿转型,例如增加瑜伽、乒乓球、羽毛球、跆拳道、网球、健美、游泳等课程,便于学生与社会健身、运动休闲机构的需求和管理接轨。
不过,就业困境的突围难以一蹴而就。晏凤鸣说:“社工专业设立以来,就业始终没有好过,就业率一直不高,今年8月底,学院还刚刚对就业率做过统计,虽然超过了80%,但对口就业率并不高。”
他说,很多学生去公司企业做了完全不相关的工作,例如销售、人事。他说,当时高校扩招时,不少人认为社工专业的应用型强,但很快发现社会不接受,而如果增加过多贴近市场的课,又将是一场大杂烩。
但基于就业形势不乐观,从2013年开始,学校也削减了招生计划。“以前每年招生100人,从2013年开始,招生人数减少到70人,今年是60人。”
有专家介绍,在南京,有部分高校的社工专业已经开始隔年招生,以缓解就业压力,不过,在他看来,深入的转型之变似乎乏善可陈。“如果专业真被撤销了,那些做了一辈子研究的老师怎么办?”还有专家建议,对不同办学层次的高校加强考评,适当压缩规模。
对于教育主管部门来说,红牌专业意味着什么?江苏省教育厅厅长沈健表示,对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低于70%的本专科专业严格控制办学规模,对初次就业率低于60%的本专科专业实行隔年招生、低于50%的本专科专业实行停止招生。
“高校每年都会申报新专业,对于红牌专业,省教育厅将会限制招生或者停止招生。”省教育厅高教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1就业率低未必市场前景不好
“园艺学就业率低?我们学校的专业排名在全国第四,每年考研的学生有60%,其他学生就业也不错。”听闻园艺学登上江苏红牌专业榜,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教授李鸣(化名)一脸惊讶。记者发现,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公布的2012年学科评估结果中,南农园艺学专业仅次于华中农业大学(招生办)、浙江大学和中国农业大学(招生办)。
“园艺学的市场需求不错,例如城市美化、乡村建设、现代农业反季节栽培、设施农业、水果、花卉、蔬菜育种,都需要园艺学知识,而且这两年跟其他学科的交叉也在增强,例如用物联网农业进行精准栽培。”李鸣说,考虑到学生就业与人才培养质量,南农在高校扩招后也仅仅增加了一个班,尽管学科实力全国排名靠前,但每年也仅仅招生100多名园艺专业学生。他说,该校本科生毕业后60%考上本专业的研究生,其他的也都找到了专业对口的相关工作。“各校的办学基础、师资储备、生源水平参差不齐,就业率必然冷暖不一,而将整个专业贴上红牌标签,恐怕有点绝对。” 李鸣说。
2大学不能被就业率捆绑,不能沦为“职业培训所”
教育部整理发布该名单时指出,旨在加强对高校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引导高校主动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各高校在申报专业时要参考此名单,避免盲目布点、重复设置。”有专家认为,单纯用就业率来评价所有高校、专业,并不合适。
“用就业率评价实行职业教育的高校,是合适的,但对于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却并不合适。”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如果以就业率作为是否开设这一专业的依据,那一些基础学科,可能在实行精英教育的学校中没有生存、发展的空间。功利的就业导向会把精英教育学校也变为职业培训所。
无独有偶,前不久,复旦大学校长杨玉良也在今年的新生开学典礼上称,“大学不能沦为‘职业的培训所’,如果学校的教育只重视专业的知识教育,而不重视德行培养,那么培养的人越有知识,越可能成为社会的祸害。”
另外,熊丙奇认为,一个专业,在一国、一个地区的就业情况不理想,但可能在某个学校是特色专业,简单发布某一专业整体专业就业率低的信息,对其他高校开办这一新专业,会有一定的警示作用,“但也可能误导学生选择学校和专业。”熊丙奇解释说。(金凤)
红牌专业学生
开始另寻出路
“没听说我们师兄师姐有去教外国人的,比较好的出路就是做小学老师了。”南京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大四男生刘鹏(化名)说,高考时,他是被调剂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几年学习下来,发现学的内容多而杂,并不深入,“例如外国文学、现代汉语、古代文学这些专业,了解传统文化虽然是基本功,但感觉学的都是皮毛。”明年即将毕业,刘鹏说,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眼下,他正在准备南京四城区中小学教师招聘考试,如果没考上,再试着考大学生村官。
“本科设置这个专业就业出路确实不好,现在很多用人单位要求教外国人汉语,学历在硕士学位以上,本科生基本没有竞争力。”南京某高校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老师王茜说。
为了确保学生能找到工作,老师们也在转变思路,王茜说,学校给学生开设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以便让有意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能到中小学任职。
“时髦”专业难就业
昨天举行的江苏文化创意设计高层论坛上,专家透露,动漫与艺术设计就业难
动漫和艺术设计这两个专业,在普通人看来是非常时尚的专业,但在昨天举行的“2014中国江苏文化创意设计高层论坛”上,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平表示,这两个专业被教育部认为就业最差,这需要各方面进行“冷静”的思考。
创意园区“空心化”
昨天,2014中国江苏文化创意设计高层论坛在南京艺术学院举办。这次论坛,吸引了知名艺术设计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文化创意设计企业代表和领军人物、独立设计师们,在论坛上,大家共同探讨文化创意的出路。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处处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许平,在《中国创意的期望——社会创新的战略选择》中提到,全国各地不断冒出来的创意园区,其实存在很大的风险。“在国内,某些机构以‘创意产业’之名大量圈地,不顾及条件打造所谓‘创意园区’,这让产业园区空心化的趋势蔓延。”
许平说,创意园区的策划经营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需要思路创新,同时在创新中要展开有价值的研究,这方面更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与探索的过程,而目前,全国掀起的大建创意产业园区的风潮,风险是非常大的。
时尚专业就业难
动漫、艺术设计,这两个专业,貌似时髦。但许平给人们这种“浪漫”的想法泼了一瓢冷水,他在采访中表示,动漫与艺术设计专业,已经被教育部列为了就业非常差的专业。“早在五六年前,动漫专业的就业就显示出困难了,有的学校动漫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就业率几乎为零。”
许平介绍,目前全国一共有1900多所学校开设艺术设计、动漫等相关专业,也就是说,开设这两个专业的学校占三分之二。“学校的定位也都差不多,每年,这两个专业毕业的学生大约为四五十万人。”这些毕业生去哪?现在企业不需要那么庞大的设计师,导致了供求矛盾。
那么有没有办法来解决?许平认为,这需要大家冷静思考,同时,要把设计的思维进行拓展,不要把设计思路盯在商家上,可以拓展到普通市井中。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