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网络
暑期实践:看看学校的“恩人”
7月30日到8月5日,浙江大学的曾旭东和他的6位同伴组成一支团队,前往贵州省遵义市湄潭,开始了为期一周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8月,日寇进攻上海,威逼杭州。竺可桢校长毅然率领浙江大学全体师生,踏上西迁流亡办学的艰苦历程。1937年9月起,至1940年2月定居遵义、湄潭、永兴止。“浙大一直感恩湄潭的收留之恩,作为浙大的学生,我们也希望能怀着这份历史恩情,去湄潭走走看看。”曾旭东说。
在以茶叶产业为经济发展支柱的湄潭,实践队的同学参观了当地的茶厂。爬茶山,实地考察从采摘到生产、包装的过程,了解茶叶对当地的经济、文化产生的影响。曾旭东回忆,有一次,他们听一个老茶农在茶厂介绍湄潭当地茶发展的历史。几十年的劳作,茶农们的贡献对湄潭茶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他的文化水平可能不高,但他讲得很细致,用简单的语言说清楚了很多难懂的道理,我们也学会了怎么选茶、买茶、摘茶。”曾旭东说。
“社会实践真正让我学会了吃苦。”曾旭东说,“先是13个小时乘动车从杭州到重庆,再是7个小时的快车从重庆到遵义,最后搭两个小时的大巴才到湄潭。坐着硬座度过一个晚上,完全无法睡着。在炎炎烈日下爬茶山,每个队员的手臂和脸颊都被晒得通红。”
“了解学校西迁的历史,让我更加珍惜学习的机会和时间,毕竟当初的西迁这么辛苦,使学校得以保存,我们现在的学习应该更加努力。”曾旭东说。知识改变命运,也正是浙大带去的先进知识,才使得一个贵州贫困的县城得到发展和进步。
曾旭东觉得,过去的暑假常是纯粹的旅游,而这次亲身参与暑期社会实践的全过程,让他感受到了什么才是“真正有意义的暑假”,更加深入基层、接近社会、发现自己的不足、开阔视野等,都是短短一周内得到的巨大收获。
8月6日至8月11日,曲阜师范大学文学院赴内蒙古自治区社会实践团队在呼和浩特、鄂尔多斯(东胜区、准格尔旗)两地展开了为期六天的社会实践调查。实践团队以“关注蒙语发展,保护民族语言”为主题,以城市中心为着力点,延伸到城市边缘地,采用发放调查问卷、随机采访等形式获得了大量与蒙语生存现状相关的信息资料,为少数民族语言的保护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尽了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实践队队员徐怀丰感慨:“头顶烈日跑到街头发调查问卷,没日没夜地写新闻、日志、简报,微博,这对我们团队的每个人来说,都是一份珍贵的回忆。我们真的不希望蒙语只存在于过去,希望能有切实的政策可以保护蒙语,保护少数民族语言。”
暑假小学期:多样化课堂任你挑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实行“暑假小学期制度”。在小学期内,学校会开设全校性选修课程、人文通识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必修课等多种形式的课程,作为学生大学学分的一部分。
6月30日到7月28日是西安交通大学的小学期。该校大二的李欣欣对小学期里开设的讲座很感兴趣。学校邀请校友开设讲座,不仅涉及专业知识,还涉及一些人生经验、成功学。李欣欣提到,师兄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了创业的前景和现状,分享了他的创业故事及创业难度,“可以听到师兄的实战经验,挺开阔视野的。”
今年是哈尔滨工业大学开设小学期的第一年。在课程设置上,学校安排从大一就开始实习,在学校的实验室动手操作和外出去厂家参观,全程有老师陪同讲解。该校的一名大三学生曹建认为,一些专业提前让低年级学生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接触实习,增进了他们对专业的了解。“这会减少学生盲目转专业。”曹建说。
在开设小学期后,原本要求在学期末之前要完成的课程设计,也被单独安排在了小学期。曹建认为,这种改变能够让他有更加集中的精力去完成一份高质量的课程设计报告。他说:“以前没有小学期,期末考试和课设撞在一起,特别费劲。现在有了小学期,相当于把期末考试提前了,我们也就可以专心做课设了。”(本报通讯员 张心怡 本报记者 张春丽)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