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有“内部指标”、“特殊指标”;“老师”声称可代表高校招生;可以帮助分数低的考生“被投档”……往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过程中,社会上一些不法分子总会利用家长和考生的急切心理,布下各种“招生陷阱”。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工作即将展开,在这里提醒考生和家长要提防6类“招生陷阱”,切莫上当受骗。
提防 以“帮忙”为由骗取考生信息
某些不法分子以“帮忙”为由获取考生的报名号、准考证号、身份证号和信息查询密码等信息后,利用考生信息渠道不畅等带来的“时间差”,赶在考生之前获取录取信息。本属于正常投档和录取,他们却向考生家长邀功请赏,声称是自己找亲戚朋友、花钱疏通关系后考生才被录取,向家长索要“活动经费”。
提 醒:考生在录取工作开始以后,应按照各自志愿所在批次的录取时间安排,及时查询自己的档案状态(投档、退档情况)及录取信息。另外,要注意保管报名号、准考证号、身份证号和信息查询密码等信息。接到录取通知书后,一定要先确认自己的录取结果并鉴别录取通知书真伪,再到学校办理报到入学和交费手续。
骗人 有“内部指标”“特殊指标”
某些不法分子自称是高校或招生部门某领导的熟人、亲戚,可以弄到“内部指标”帮助考生入学,并以此为由收取巨额介绍费或录取费,家长一旦付了钱,这些钱就“打水漂”了。
提 醒:高校所有的招生计划以及高校招生资格、招生政策、招生信息等全部通过《2014年普通高校招生指南——招生计划篇》、媒体、招生考试网等形式向社会公开,高校追加的计划也会在第一时间向社会公布,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特殊指标”,招生计划不会落在社会中介手中。考生和家长应根据实际成绩,理性选择求学之路,不要被所谓的“内部指标”迷惑。
谨防 非普通高校“偷梁换柱”招生
近年来,高等教育的形式越来越丰富,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偷梁换柱”的伎俩,混淆网络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助学辅导与普通高等教育的区别,蒙骗希望就读普通本科院校的考生,声称只要交钱就可以上大学,甚至上重点大学。
提 醒:不同的招生类别,其入学条件并不一样。不同学习形式的高等教育,所取得的毕业文凭、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要求也不一样。考生和家长遇到类似情况,应先与相关学校的招生办联系,详细核实,谨防上当被骗。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