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日前刊发的《“解题神器”误学业害学生》报道引起市民广泛关注,不少家长打来电话说出了自己的困惑:现在的孩子对学习缺少热情与责任;家长上学时的知识忘得差不多了,难以帮助孩子答题;孩子们缺少交流、讨论的环境……种种原因导致打开手机“花钱求神器”成为现实问题。
“现在的孩子跟我们小时候不太一样,很少因一道题解不出来而茶饭不思,而是对作业应付了事,这或许是因为当家长的照顾太周到了,让孩子忘记应该承担的责任。”今年39岁的刘女士告诉记者,前阵子她发现上初二的儿子问自己作业题的次数越来越少了,仔细询问才发现是用了手机“解题神器”。“两块钱就能在网上买到答案,简单的题甚至不用花钱,这让孩子丧失了求知的热情和对自己负责的态度。”刘女士也反省,上班久了,很多知识都忘了,孩子提问往往答不上来。“我应该投入更多精力重拾知识,多给孩子辅导功课。”她说,引导孩子建立对学习的正确态度,家长不能“偷懒”。
中学补习老师于天泽告诉记者,由于居住相对分散,如今的学生很少能像从前那样放了学结伴在一起做作业、讨论问题。“我教过一个叫王紫茹的学生学代数,她告诉我,有人陪着学习很快乐,不会感觉孤独,边学边讨论,枯燥的题也不觉得无趣。”以前住在胡同里的孩子,放了学就结伴学习,大家比着学;如今都搬进了高楼,孩子们交流起来相对困难。“其实‘解题神器’的产生也因为有需求,建一个网上交流学习平台,方便学生们提问讨论,这很有必要,但一旦沾上了铜臭就变了味儿。”他说。
天津师范大学教育专家罗伯良教授认为,生活节奏在加快,但学生放学讨论作业、问问题的渠道却在减少,日益普及的智能手机更为“解题神器”的走红提供了条件。他说:“帮孩子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渠道,远比答案更重要。”父母首先要愿意同孩子一起学习,激发他们面对问题的信心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其次,居住较近的学生可成立“作业小组”互帮互助讨论;最后,学校和教师也应当善用新媒体手段,开辟更多答学生问题的途径。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