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升高时,刘秋艳以指标生的身份进入南师附中,知道南师附中高手云集,入校前,她又主动报名上了衔接班,没想到第一次考试又拿了全班第一,这让刘秋艳和妈妈心里踏实多了。
从高一开始,刘秋艳每天晚上的学习时间就多达5个小时,“回到家吃完饭刚好7点左右,她会一直在房间里看到12点。”和其他孩子不同,刘妈妈说,秋艳最大的特点就是坐得住,“这5个小时,她除了上厕所都不出来。”每天晚上,秋艳都是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睡觉,“她有时候都不搭理我,一定要把自己安排的计划完成了才肯睡。”
高中的学习压力不用多说,每次考试的前十名,老师都会写在黑板上,而过于频繁的考试,自然也会有发挥失常的时候。“数学考到125分以下,我就会把试卷撕掉。”刘秋艳说,把试卷撕掉,有一种“重获新生的感觉”。
进入高三下学期之后,学校里的氛围让刘秋艳更加焦虑,“下课和上课一样,全在看书做题,有时候大家还会把要背要记的东西摘抄在小册子上,吃饭看、走路看、跑步和课间操都在看。”因为参加东大提前招生以及复旦千分考都没有通过,刘秋艳情绪上也有些波动,“看到考试就来气,不想考试,不想上学。”
刘秋艳性格内向,话语比较少,和她聊天,也许并不能明显看出这个“第一名”和其他学生的区别,但在刘秋艳的写字桌上,现代快报记者还是看到了一个“学霸”真实的一面。
台灯下,两张白色的4A纸上都写着“考神万岁”,刘妈妈笑着说,这是初中时同学送她的外号。还有一张白纸上,也有着刘秋艳对自己详细的规划,“380分以上,一本,医学,物理,读研,读博,最终成为医生或者科学家;360分,二本,师范,读研,最终成为数学或者物理老师;340分,非师范,会计、兽医……”不过,这些都是指向了成功,“条条大路通罗马嘛。”但是,如果考到了320分以下,纸条上的剪头指向了高考,“这是重新回炉的意思。”刘秋艳认真地说。
南通理科头名张冉 分数:419
心细女汉子,课堂笔记还做了目录
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满了尚未“消化”的知识点
张冉准备填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考运是一部分,不过前期的投入是必须的,有多少付出才能换来多少回报嘛。”
学习上,张冉有几个“小智囊”,她十分善于归纳,每一门功课都有整理错题的习惯,活页纸随错随记,高三一年她就积累了厚厚一叠,数学科目的活页本更是被她“用爆了”。她说,在整理错题的过程中,她会格外注意让自己“卡壳”的步骤。
张冉的课堂笔记记得十分认真,在第一页她自制了目录,除了将页码标注在每一章节的后面,她还会将一些典型的例题写在旁边。为了充分利用零碎的时间,她还有一本可以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面记满了她尚未“消化”的知识点。
张冉每天早上6点起床,早早来到教室自习,晚上10点半回到家后,还会开会儿“小灶”。可是,张冉总觉得时间不够用,因为早上总有比她更早到校的,晚上她回家的时候,教室里的灯仍然通明。去年下半年,张冉获得了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的实名推荐生名额,面试后她享受到了清华大学线下45分的优惠政策。很多同学和她开玩笑说:“有了这个,你大可不必这么累了。”可是,张冉却一如往常地复习备考,因为她的目标是“裸分”达到清华大学的分数线,上到自己心仪的专业。
阳光、开朗,这是现代快报记者对张冉的第一印象。她喜欢笑,聊起天来也十分健谈。张冉有很多爱好,小学便考取了钢琴十级,平日里喜好绘画,闲暇时她还爱看小说,“我推理小说看得比较多,丹·布朗的小说超赞!”
张冉是班上的组织委员,班级里的黑板报配图由她“操刀”、班会她是“御用”主持、年级运动会她自告奋勇报名长跑……她自称“女汉子”,和班上同学的关系一直处得融洽。张冉说,其实自己是个贪玩的孩子,学习空闲她总爱和朋友们轧马路,饭间和朋友聊天经常能聊到临上课,班主任老师在班门口朝她“干瞪眼”。
张冉的父母都是老师,为了方便孩子上学,他们从张冉初中二年级起便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陪读”。张冉的妈妈特别重视女儿的睡眠,每到晚上11点半她便将张冉“轰”去睡觉。张冉却并不愿就此入睡,调皮的她和母亲打起了“游击战”,“妈妈会从我的门缝里看灯还是不是亮着,我就找本书把门缝堵起来。”
提到学校,张冉有满满的感激。学校的自习教室24小时开放“我觉得比一座开放式图书馆做得更好。”而老师们都以校为家,陪伴着学生一直到临考最后一刻。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