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方“诉苦”使她感同身受
十几分钟的聊天中,自称1982年出生的“老板”诉苦称自己在渭南做生意,香港的银行卡无法在这里用,但现在必须得请一些人吃饭,这些天让他觉得孤立无援。
“我当时觉得特别能理解他。”小雨6月19日苦笑着说,她独自从延安来渭南上学,初来时也有孤立无援之感。正是这种“理解”,让小雨的防备心降低。于是在“老板”提出借用小雨的银行卡让公司转账过来时,小雨毫不犹豫地同意了。
几分钟后,小雨的手机并未收到转账成功的短信提醒,奔驰司机说再等等。又几分钟后仍未收到短信,对方便称“打电话给香港的公司询问”,然后称由于汇率原因,要转的5万元下午才能到账,并问小雨能否将她卡内的1万先取出来给他用,下午钱转账到小雨卡里后,小雨再给他4万即可。
“我已经很相信他了。”小雨表示,当时自己不仅一口答应,还主动带他去附近银行取钱。钱交给“老板”后,约下午1点多,对方主动地开车送小雨回学校,在回校途中,对方还给小雨留了电话。小雨当场回拨,电话是通的。
当日下午5时许,迟迟未收到银行短信的小雨有些着急,拨打“老板”电话多次都被提醒是空号后,小雨赶紧报了警。
求助者话不离“钱”要当心
6月18日下午5时许,该校另一女生小敏独自一人在校内篮球场附近也遇到一名说着粤语的男子“求助”,对方称财物丢失且不太会说普通话,欲借银行卡为车加油,被小敏拒绝。同校女生小鸽在今年3月的一晚,也曾被一位带着南方口音的男子借用手机和现金,但她恰好当时没带手机和现金。
20日,渭南市公安局临渭分局杜桥派出所民警郭胜利表示,民警沿着小雨提供的事发时的行车路线查找各路段的监控录像,已提取到一些相关线索。郭胜利提醒,遇到求助者时,要多观察、多思考、多质疑,当求助者的谈话围绕“钱”转时,则一定要多留心。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