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家住杭州西湖边的戴世柳老人,对于他的家族来说,就是最珍贵的宝。
只有小学毕业的他,前后花了十年的时间,将整个家族及个人的经历用文字记录下来,编写成了一部七万余字的《戴世柳的家族和自传》。
勤善半世
酸甜苦辣咸耐人寻味
已经78岁高龄的戴世柳老人,精神抖擞,红光满面。他交到记者手里的自传,已是十年来第五次的版本,数数有83页,七万余字。
这本书清晰地勾勒了戴世柳的大半辈子。上世纪三十年代末,他出生在温州瑞安塘下镇一个小村庄。其父是鞋匠,母亲常年患病,养活了9个孩子,他是长子。他本是爱读书的人,无奈家穷,初中读了一个月便辍学赚钱贴补家用。
第一次出门补鞋的情景,他记忆犹新:“寒冬腊月去只有四五户的小村子里,有人许我补完鞋管饭还留宿。我可开心了。谁知他家旧鞋十几双,硬生生补到半夜。吃的是地瓜粥配咸菜,睡泥地枕泥砖盖破衣。”
就这样,少不经事的他逐渐有了担当。17岁,他到温州拜师学做皮鞋。三年后成了厂里的技术工。1964年,他因政策回到老家。那时一家老小13口人,母亲又重病在床,家里曾一度穷得揭不开锅。
“那是我这辈子最艰难的日子,三餐薄粥地瓜丝,两年不买衣鞋袜,一只牙刷全家用。正因如此,我打从心底体会到勤俭持家的重要性。”
天道酬勤,后来他在工厂干起技术活,生活逐渐好转。改革开放后,家里还盖起了楼房办起了厂。
“爱学习、肯动脑、能吃苦,是我们这代人最大的特点。福建、海南、四川,为了做生意,大半个中国我都跑遍了。”到66岁,他把在当地已是中等规模的橡胶厂交给儿子打理,享起了清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