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华中师大副教授:PX恐慌背后是一种群体性癔症

2014-04-17 11:27  中国青年报

中国青年报: 公众对PX的恐慌心理是如何产生又相互传染的?

梅志罡: 恐慌心理的产生往往是由于人们对期望知道的事情知之甚少。掌握的切实信息越少,这种不安定情绪就会越加剧。当这种恐慌以个体为载体开始向周边蔓延时,就很容易形成群体性的心理恐慌。心理学中将这一现象称为“群体性癔症”。“PX恐慌心理”就是这种情况。事实上,绝大多数普通市民对PX究竟是什么不甚了解,对它的实际危险性更缺乏科学认知,在信息闭塞且真实信息传播不畅的情况下,由“一些传言”引发的恐慌就繁衍开来。

中国青年报: 许多反对PX的人都有这样一种心理,认为你可以建,但别建在我家后院。

梅志罡: 这就是“邻避效应”。但仅凭“邻避效应”也很难解释当前这种对PX的大规模恐慌。目前公众对PX的恐慌已经突破了某个特定的地域,几乎视PX项目为定时炸弹,不论哪个地方要上PX项目,当地居民的不满和恐慌都会被迅速激发出来。

中国青年报: 在反对PX过程中,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比较极端的方式?

梅志罡: 在信息透明化、公开化的前提下,民众才能静下心来理性审视问题。但是由于许多地方在处理PX事件时习惯做埋头鸵鸟,一再错过传递正确信息的最佳时机,从而彻底激化了民众的不满情绪,加上群众有时没有被赋予合理表达诉求的有效渠道,就只能选择走上街头发泄愤怒。

群体性事件里,每个个体都有表达的强烈欲望,但并不是每个人的声音都足够合理,也不能保证每个人的声音都会被听见。因此政府应该鼓励民众选取自己的代表集中反映民意,把分散的个体意见汇聚成公共意见,为政府与民众间开展对话打下良好基础。

中国青年报: 您怎么看网络在一系列反对PX事件中的作用?

梅志罡: 在这一系列事件中,网络的作用不可小觑。首先,当民众普遍对事实不了解时,网络放大了不透明的信息,在民众间引起了高度关注。而当少数人开始采取行动表达自己的不满时,网络又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在事件前期,网络的介入让PX事件从少数人的矛盾迅速上升为多数人参与的公共事件。

但在事件后期,应当看到网络在积极强调有序参与、理性表达,慢慢帮助民众了解PX的真实情况。在这个过程中,网络又起到了促使信息公开与透明化的作用。记者 孙震 实习生 鲁军宜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研究生毕业后在少林寺就业 执掌“藏经阁”

2014-04-17 09:50阅读

压力太大患“考研综合症” 节俭女生突然变成购物狂

2014-04-16 16:49阅读

大学生陷“人在证途”:可考证上百 花费或过万

2014-04-16 09:20阅读

大学阴面宿舍生“褥虫” 被窝爬出小虫吓哭学生

2014-04-15 09:55阅读

师生9年没盼来新学校?学校原址被开发为商品房

2014-04-14 10:58阅读

考研名校分数线年年走高 非名校专业硕士成备胎

2014-04-13 09:19阅读

半裸海报进小学引网友热议 老师:自己看了都觉得脸红【组图】

2014-04-11 09:17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