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资讯频道 > 正文阅读

聚焦医院人才流失:强度高低收入 儿科成逃离区?(3)

2014-03-26 09:49  中国青年报

高强度、高风险、低收入,儿科成了逃离区

一提起儿科,王燕就会为其繁重的工作而皱眉头。

“由于孩子无法表述自己的不适症状,我们必须仔细向家长询问孩子的病情、症状,还要把医院的诊断、治疗方案详细地向家长作解释。”王燕说,儿科急诊一天最多接过100多人。平均看一个小患者大约在5分钟以内,医生需要在这5分钟之内问病史、查身体、开检查检验单、开药、讲用药方法、叮嘱护理注意事项等等。而且每个患儿的5分钟几乎都是交叉进行的,一个孩子查身体时,前一个孩子的检验结果回来了;写这个孩子的病志时,那个孩子又拿药回来了,所以医生的思维总得在三四个孩子的病情间来回跳跃,不允许出现任何差错。

“高强度、高负荷的工作在儿科是家常便饭。”朱华说。

朱华值夜班,儿科病房东西区90名患儿是她当晚检查、照顾的对象。还不包括对重症患儿的抢救。第二天上午,朱华要在儿童门诊坐诊。这意味着,她要至少连续工作17个小时,“没办法,儿科医生太少了!”

让儿科医生逃离的另一原因,是儿科的收入跟付出不成比例。

王燕说,儿科就诊区常常门庭若市,但效益却不是人们想象的那么好。“儿童的用药量少,又很少动用大设备来治疗,科室的业务收入自然上不去。”

朱华说,她们给孩子打一针,收费2.1元,她们的收入不到1元钱。

建立儿科医生长效培养机制

人才流失成了很多医院不得不面对的难题。朱华认为要从源头上解决,建立儿科医生长效培养机制迫在眉睫。

她说,1998年,为了拓宽专业面,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中,儿科专业作为调整专业于1999年起停止招生,事实上这切断了儿科医师的稳定来源,新的儿科医生培养机制迟迟建立不起来。

“一个儿科医生从开始培养到能够独当一面至少需要10年时间。”她建议,政府应该建立儿科医生培养补偿基金,恢复医学院校的儿科专业招生,建立鼓励基层考生就读儿科医生专业的定向培养机制;建立包括编制管理、人事薪酬、继续医学培养教育等方面的奖励激励机制,扩大儿科专业从业人数。

“儿童的健康关乎国家未来,只有大力发展儿科,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儿科医生、打造出更多的优势儿科,才能确保基础医疗服务能力的均衡发展。”朱华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

全站热点
5万人涌进南京理工大学看二月兰 学校直喊吃不消

2014-03-25 18:16阅读

高中生将快递包裹发往学校 复旦附中叫停门卫代收

2014-03-25 12:13阅读

陕西体育类考生4月13日报名 男女身高有要求

2014-03-24 11:14阅读

高考将推技能型、学术型模式?2017年将启用新方案

2014-03-23 16:55阅读

陕西省高校获批6个国家级仿真实验教学中心

2014-03-22 10:56阅读

陕西公务员考试:西安之外基层公务员岗位遇冷

2014-03-21 17:41阅读

幼教界人士爆料幼儿服药黑幕:幼儿园是一门生意

2014-03-21 10:46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