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思宇生活照。
姚思宇是师弟师妹们眼中的典型“学霸”: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就读的她,不仅本科四年GPA连续全院第一,还包揽过学校里学习、科研、学生工作与社会实践所有奖学金的最高奖项。最近,她又出版了插画小说《调色盘里的梦》。
这个来自海滨城市大连的清秀女孩说,自己在学业上并没有花特别多的时间,只要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投入百分之百的热爱,就不会觉得苦。
姚思宇和国学的亲密接触可以追溯到孩提时代。她是爷爷这边最小的孙辈,哥哥姐姐有好几个学的都是中文。他们把用过的教科书随手扔给她,就成了小思宇幼年时的读本。有时候,哥哥姐姐们背诵一些古文,也会让她跟着一起背。在琅琅的背诵声中,小思宇获得了最初的国学启蒙。
初中时,姚思宇在大连79中读书,碰到了一位特别好的语文老师。这位老师让每一名学生都准备一个手记本,平时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写下来,不管写的什么,老师都会幽默认真地点评。有空时,老师还会带他们春游、秋游,让大家写诗,这进一步激发了姚思宇对中文的兴趣。为了获得老师的肯定,姚思宇私下啃了很多有关古诗词的书,古代文学的修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滋养生息。
15岁那年,正在读高一的姚思宇,在一节早自习课上,突发奇想地整理起自己初中以来偷偷在日记本里写过的小诗。梦想成为一名诗人的她迫不及待地把那摞厚厚的诗稿拿给妈妈看,希望获得妈妈的支持和肯定,并在达到一定数量后出一本诗集。
没想到,妈妈在灯下一篇篇地看着,眉头越锁越紧。不一会儿,妈妈抬起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严厉地对她说:“你写这些东西肯定花了不少心思,怪不得成绩上不去!你没有成绩,光写这些东西,好大学就会要你了?简直是不分轻重!”
在和妈妈足足争论了4个小时后,姚思宇第一次感到心被掏空了,听着自己沉重的呼吸,她决定给妈妈写一封长信。在信中,她告诉妈妈:“就算我因此而去不了最好的学校,就算我永远无法成为一名诗人,我也希望几十年后当我再次拿起这本诗集的时候,还能记得自己曾如此狂热地喜欢过一件事,没有因为现实而后退,更不曾后悔。”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