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2013年的公立教育,“高考改革”“大学生就业”“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关键词在吸引着人们眼球的同时,也触及着心灵。很多人大声疾呼:“教育确实到了该改革的时候。”
2013年,多起发生在未成年人群体中的刑事案件刺痛人们的神经;中高考改革的脚步越来越清晰,但异地高考的门槛似乎依然高筑;教育部门出台的有关减负、就近入学等规定一如既往地如悬河般倾泻而下,却始终没有听到落地的声音;媒体不断曝出的教育培训市场乱象令人齿寒,但无助的家长们仍不断被培训机构的宣传单所淹没……
公立教育改革当头
回顾2013年的公立教育,“高考改革”“大学生就业”“教育公平”“教育均衡”等关键词在吸引着人们眼球的同时,也触及着心灵。很多人大声疾呼:“教育确实到了该改革的时候。”
当下,2014年高考报名在即,以北京为首的全国各省市相继公布了相应的高考英语分值调整方案。这标志着,自我国恢复高考政策以来一直被诟病的英语考试,终于迈出了改革的坚实一步。
与此同时,各省市也对饱受争议的高考加分政策进行了较大幅度的“瘦身”,为肃清高考加分乱象下了一剂猛药。然而这剂猛药要想达到还高考公平的疗效,还需要将“问责”进行到底,将高考加分政策进一步透明化。
异地高考改革作为教育公平的先锋,进入了艰难的实施阶段,各省市相继推出了异地高考方案,但北京等重点省市的异地高考门槛依然很高。
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人已经认识到,评价和招生体制才是高考改革的核心问题。迄今为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的“招生与考试相对分离”仍未破题。因此,无论是科目分值调整,还是加分项目“瘦身”,甚至是放开异地高考,如果只在技术层面打转转,而不去大胆触动核心问题,那么改革的预期目标就很难实现,公众也很难对改革结果满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