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招生”背后
上述业内人士认为,随着招生的信息公开化,通过录取等方式进行“利益”交换的空间渐渐缩小,自主招生的空间则增加。
我国从2003年起实行高校自主招生改革试点,目前发展到90所学校自主招生。从最初的定点学校推荐,到学生可自荐报名,再到针对县及县以下农村高中应届生的“圆梦计划”推行,学生的选择权体现得越来越充分。
2003年以来,在招生规模控制方面,教育部要求部属高校自主招生的比例不超过招生数的5%。2006年,教育部规定“考生人数较多且生源质量好的高校可以有所扩大,各校应将其作为‘预留计划’的一部分单独公布,并报教育部高校学生司备案”。2012年,教育部对自主招生候选人数量设置了上限,规定“原则上控制在自主招生录取计划数的120%,最高不超过200%”。
以人大为例,从其历年自主招生的计划看,2006年规定“不超过5%,若生源质量好,可有所突破,由学校从机动计划中予以安排”,2007年规定“不超过10%”,2011年规定“选拔时重点向素质教育开展好、新课程改革推进快和采取考前填报自主选拔录取志愿的省份适当倾斜”。
而“自荐”、“推荐”的优秀学生之间的竞争同样十分激烈。比如,人大申请学习优秀类自主招生的考生非常集中,占总报名量的90%以上,其中只有约10%的考生可以获得复试资格。
“高校自主招生一般要求考生在某些方面具备突出的能力和特长。”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
比如,在文学、艺术、体育等方面有特殊才能以及在学科竞赛中获奖。但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才能往往很难量化。“在面试环节,就容易产生一些腐败因素”。上述业内人士说,至于这中间的“利益”交换有多大空间,很难说清楚。
缺失的“监督体系”
很多高校也在采取一些措施,确保自主招生公平公正公开,比如北大成立了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对考生资格审核、面试、加分认定等环节进行监督,北京一些高校还联合聘请了独立的第三方机构监督管理。不过,有关自主招生专家委员会的信息与第三方机构,公开的信息中并没有介绍。
相关阅读
教育部发文严明高校自主招生纪律 面试须全程录像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