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山玩水多由父母付钱
可以锻炼孩子的独立性
调查显示,七成大学生出去旅游都是由父母来付钱。武汉纺织大学大三女生黄倩是个十足的驴友,每月生活费1200元钱,除去吃饭及其他开销,剩下的都用在了旅游上。大学三年来她和朋友结伴已去了十几个省市。
“父母给的生活费还比较宽裕,自己再节省点,旅游的费用也就出来了。”黄倩说,和父母出去玩过,但很少。对此她并不愧疚,“每次出游都会给他们买礼物,他们也很开心。”
黄倩的父母对于女儿出游非常支持,黄父表示这是开阔女儿视野的重要方式,也可以锻炼她的独立性。只要女儿不是单独出门,他们都会在经济上支持。而他们自己因为平常工作忙无暇旅游,加之有自己的生活圈子,休假出游也都会和自己的朋友同行。
汉口学院大二女生张静云却不愿花父母的钱,如果只是在周围游玩,花得少,便节约吃穿省钱旅游;如果是距离远时间长的旅游,就会自己做些兼职,尽量用自己的钱。
不愿和父母出游
是正常的心理发展过程
九成大学生不愿和父母出游,长期从事教育心理咨询的贾洪武说,这个调查结果很正常,是人类正常发展的心理过程。
贾洪武介绍,孩子在十二三岁以前,和父母属于粘连关系,不愿离开父母,父母去哪儿他们就去哪。
十四五岁之后,子女开始发展朋辈关系,为将来走向社会奠定基础,此时为了证明自己的独立性便开始挣脱父母。大学是这个时期的高峰期,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更愿意和朋友出行。
到大学毕业组建家庭后,子女们又会再次返回接近父母,此时他们的独立愿望和事实都已经完成了,不需要再向父母证明自己的独立性,反而想和父母一起出游。
“‘九成’这个数字并不说明亲子关系的不好,父母也不要为此伤心。”贾洪武说,年轻时子女出游更多关心自己玩得开不开心,三四十岁之后则会更多考虑父母的体能和愿望。因为年轻时他们在父母面前是弱势群体,不会去主动照顾父母的感受,中年之后,父母在他们面前反而变成弱势群体了。
他建议,此时的父母不要对子女抱有过多期待,应放手让子女按照各自的想法去做,也不要因此埋怨孩子。
记者史凤玲 通讯员胡小丽 肖雨琴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