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型
暴脾气就要“重口味”对待
正在读小学的大元是个暴脾气,碰到点不顺心的事就对父母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好言相劝无济于事,大元爸爸只好采取以暴制暴的方法。比如,大元看到父母和别人家的孩子很亲近,就会很不高兴,即便是自己的亲戚也不能接受。一次他看到妈妈和自己的表弟玩得很开心,就冲着他妈妈大喊,“你不许喜欢他!”一边喊一边冲着妈妈拳脚相加。大元爸爸跑来劝架,结果也被波及,最终只能靠出手摆平。因为这个暴脾气,大元没少挨板子,几乎是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有时大元不服,还跟他爸爸扭打在一起。事后,大元也曾低头认过错,还曾画过一幅画,名字叫“爸爸别再打我了”。可是没过几天,他就好了伤疤忘了疼,照样跟他爹对着干。
爸爸有话说
大元爸爸认为,孩子犯了错误就要给他惩罚,才能长记性。哪个孩子没挨过打啊,尤其是男孩子,不打才不正常!而且对于大元这种牛脾气的孩子,就要“重口味”对待,跟他好好讲道理基本无效。大元爸爸无奈地说:“每次平心静气地跟他说,他就开始犯浑,几句话不对付就上手,所以只能以暴制暴。”
专家点评
宗春山表示,首先暴力教育是遗传的,父亲对儿子使用暴力的教育方式,一般是遗传于他的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方法。长期采取暴力教育会产生两个问题,一是容易忽视对他人情绪的反应,也叫情绪虐待,让对方的痛苦和纠结无法正常表达,只好用发脾气或者暴力来抒发。所以,孩子的暴脾气不完全是天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父母的情绪管理教育不到位。比如,孩子不会说话的时候,会用摔东西来表达自己不高兴。这时,父母不应该制止他发泄的行为,而应该安静地看着他发完脾气,再抱住孩子给他安慰。当孩子能与父母交流时,要教会他识别情绪,并用语言表达出来。
第二,家长长期用暴力方式对待孩子,会让他们产生所有问题都可以用暴力来解决的思维,这对于孩子今后进入社会有很大负面影响,容易走上犯罪道路。
专家看法 父教缺乏现象严重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说,父子相处,好的关系胜过教育,但是好的关系不等于溺爱孩子,更不是放纵孩子。他说,目前,我国父教缺失的现象非常严重。北上广的很多年轻父母都将孩子交给老人来带,说明这些爸爸没有真正长大,他们更关注自己,责任不够。但是,现在年青一代确实更加关注父亲的角色,重视成长是现代意识。对孩子人格的发展更加需要。
孙云晓说,男孩成长有两大因素,首先是父亲的教育,没有好的父亲就没有好的榜样,根据统计,青少年犯罪中70%以上是因为缺少父教。另一大因素则是运动,现在很多男孩的动手能力不足,这让男孩无法成为真正的男人。因此,仅仅是亲子关系好,没有动手能力的培养,也是不行的。
他说,如果父亲在带孩子的过程中,自得其乐,玩手机等,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如分散注意力,让孩子分心,认为做大人比较好,变得不喜欢学习。
就目前电视热播的父子节目,也说明父教缺失的深层问题,明星爸爸所表现出来的笨拙、无能只是冰山一角,实际生活中更加严重。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做的《中日韩美四国高中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中,高中生的首选倾诉对象中,中国父亲的排名是4个国家中最低的,甚至排在了网友之后。而美国、日本的学生都将父亲和母亲排进了前5位。中国学生则将母亲排在前五位,父亲排在了网友之后。孙云晓说,在他去学校做的讲座中,父亲来听课的从没有超过1/3。
事实上,就目前的孩子来说,他们需要的更多是心理、人格、未来发展的需要,对金钱的依赖程度已经降低。
专家建议 父亲至少每天陪孩子半小时
北京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主任、北京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宗春山认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三个意义。第一,父亲是站在孩子和母亲之间的那个人,要经常保持对孩子的关注和影响,不能把育儿的任务都推给母亲,这样对孩子未来的独立会有负面影响。第二,父亲应该是家庭中的道德警察,要对孩子的学习及品格的发展起到约束的作用。第三,父亲对孩子后天智力的发展有很大影响。父亲喜欢带孩子运动,在教育中也比较偏爱给孩子一个宽松的空间,不像母亲管教得比较细致。而这个空间恰巧给孩子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所以一般与父亲接触多的孩子会比较聪明,活动半径会更大,社会化程度相对高一些,比如知识面会比较宽,社交能力比较强,也比较自信。
宗春山建议,父亲在教育过程中可以少说话,多办事,要多以行动影响孩子。另外,无论工作多忙,父亲一定要抽出时间来陪伴孩子,每天最少半小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以后,父亲更要多抽时间陪伴。尤其对于女孩子,父亲不要觉得“女儿大了,管不了了”,就把教育责任都推给母亲,而要转换角色,以哥儿们的方式和女儿相处,防止女儿因突然缺少父爱,而缺乏安全感,出现早恋的情况。对于男孩子,宗春山则建议,父亲应多带儿子进行户外运动,比如远足、骑车、爬山等有挑战性的运动,让孩子从中获得成就感和信心,变得勇敢,同时也可以预防孩子网络成瘾。
本文原载于兵马俑在线(edu.wmxa.cn),转载请保留本链接,敬谢!